秦始皇兵马俑:沉睡在历史深处的军队
他们沉睡在历史深处,站着睡、歪着睡,身首异处地睡。梦里黄昏的厮杀,黎明的号角,都不重要了。因为他们的王,永远睡在这里了。尽管他们还很年轻,但也必须睡在这里。
秦始皇兵马俑
自由军团
瞧,他们睡得安详自信、无挂无碍、幽妙酣肆,口水润湿了泥土,是战士的睡。他们要为王睡上两千两百年。某一天,考古的锤声叮咚,一颗坚实的头颅,从尘封的光阴中托起。带着泥土的深邃、新鲜和纯粹的厚味,他醒了,带着两千多年前的神态重生。
这是一双充满信念的手,才能雕琢出来的表情。自由在雕匠的指尖上蔓延,希望则旋转在雕匠诙谐的眼球里。这是我们从兵马俑的表情上读出来的。它让我们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那些被判终身监禁的罪犯 ,在监狱的围墙里“被体制化”,在自由的幻灭中打发时光或者死去。而秦始皇这位年轻的专制帝王还没有来得及将人民的思想行动体制化就匆匆死去了,于是雕匠们就像电影里的那位主人公,身处绝地也绝不放弃自由的希望。
我为什么雕琢曾经嗜杀成性而又庄严崇高的士兵?反正我也要和他们一样睡去,活着我走不出这座专制帝王的墓穴。士兵们是什么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自己、我的父兄、儿子、妻子、女儿和亲戚朋友们,就雕琢他们吧,他们才是历史的永恒。
看看那双眼睛,充满对天空的自由希望,而嘴唇对此则坚定不移。那些睡着的头颅,不像是在为第一个皇帝殉葬,嘴角上翘着“体制化”外的微笑。
没办法,自由是人的天性,任谁都无法否定。人被体制化的矛盾和痛苦,正是天性的挣扎。雕匠们就像围墙里的罪犯 ,自知他们的肉体将和他们的作品一同被埋葬,于是他们将对生或自由的渴望都刻在陶俑的脸上了。任何一个专制的帝王,都想埋葬这种希望,将自由收藏在地下。但是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被埋葬的生动的脸,却显示了自由是人类的恒定价值。对人之初来说,生和自由是一回事儿。
这些兵陶俑,每一张脸都代表着一位生动的个体,大概这就是他们的震撼力吧。
战士家书
时光流逝,是对造物的瘦身。在剥落昔日的丰满处,便是风蚀过后的坚实,于是留下格外引人注目的历史残美。这残美总能打动我们发思古之幽情,历史的山风吹散了晚暮夕照下的斑驳凄迷,而露出带有沧桑的人性美,平淡而真实。
就像这两封战士的家书。两根长二十多厘米、宽三四厘米,大概有“袁大头”厚薄的木片,上面写着整齐的秦隶,被称为木牍家书。
上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12座秦墓,两封家书就沉睡在其中的4号墓里,这是第一次发现秦代的木牍家书,据说是举世目前最早的木牍家书。
一名战士叫“黑夫”,另一名叫“惊”。他们在木片的两面都有墨书,350余字。告诉家人他们从军在淮阳一带的情况,又说离家时正值冬季,没有带夏衣。现在淮阳天热了,急需凉服。如果安陆丝布便宜,就做成衣服,托人带到淮阳来,若价贵,就托人带钱来,他们就在淮阳买。信末还问候乡亲邻里,并提及秦国在兼并战争中的士兵军需问题。安陆原属楚地,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郢都后,才落入秦手。
这两封信写于战国末期,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到秦始皇帝去世,短短11年,追随他的战士们就从战场走向了坟场。
作为他的地下“御林军”,7000多具陶兵马俑,1974年他们的“苏醒”震惊了世界。不仅仅是为当时的陶艺制作水准,还为中国第一专制帝之陵寝举世罕匹。兵马俑坑不过是这座帝陵众多的陪葬坑之一。
秦始皇陵坐西朝东,方圆约56平方公里,以冢心为中,分地宫、内城、外城,象征皇城和宫城。
内外城垣间,仅陪葬坑就有400座,除兵马俑坑外,还有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青铜水禽坑,以及各种附葬坑。此外还有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石料加工场等等,包罗万象,这是一个国家在为他殉葬。
据司马迁描述:始皇陵地宫幽深,地下泉水叠了三层,有机关运转,水银灌输其间,以示江河湖海及帝国版图,穹顶绘饰天文星宿,真可谓天地人大全了。始皇在位36年,修墓36载,夫役70万,工程用土取自渭河北岸的仲山、峻峨山。当两山被夷为平地时,一座帝欲冢便凭空托起一座大山。有诗曰:暴君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坟墓,他要埋葬中华民族。
帝欲冢至今矗立在那儿,洛阳铲还未触及到他的神经末梢。仅仅兵马俑坑,便足以显示了中国专制帝王的煊赫,可与东方专制帝国的另一极埃及的金字塔相匹敌。随意调动夫役,任意索取时间,追求浩大奢华,正是东方专制集权的效率。
专制集权的行事作风,具有劳动力密集低成本低的特征。它最擅长的拿手好戏,就是不需要繁复的理性程序便能调动全天下的人力达到一己之目的。修水利,筑长城,造坟墓,统一六国,一切出发点都与君主的个人利益以及被绑架的“国家利益”挂钩,而不用考虑对某一个个体生命是否有意义。西方人因无法体验专制集权对人民的动员力以及由高压而产生的高效,所以,对矗立在眼前的一个接着一个接踵而来的无休止的巨大工程惊叹不已,甚至会感到不可思议,以致于产生埃及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联想。
只有集权的力量才能使全天下一致,实现大一统。商鞅在秦国变法,最成功的就是把全民都变成了士兵。商鞅变法在集权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集权军事化管理国家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强调集体的力量,不允许个体强大,因为个体的强大需要自由的支撑,而自由则是瓦解专制集权体制的因子。
电影《英雄》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场景。黑压压的人海战术,还有连弩、排弩射出的箭矢铺天盖地,表明了导演张艺谋对专制权力的理解非常到位,似乎曾身临其境。也许他真与那位《古今大战秦俑情》中的将军有着前世今生的缘分,难以言喻。中国春秋时发明了单弩,至于使用连弩或排弩,据史载是始于西汉李陵战于匈奴,而不是秦国。但张艺谋一定要在秦时代使用这种排弩,也许是出于排弩之势能够更好地表现专制权力的密集和疏而不漏吧。
有一把秦国镶嵌云纹弩机为证。机身侧铸篆体铭文十一字,记作弩于秦王政廿三年制,这一年是公元前224年,还有三年秦始皇就统一中国了。上面还铸有主管官吏及制作工匠的姓名,典型的秦国风格。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也许是墓主收藏的?
作者为学者伉俪,曾合著《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