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原文网

重读《枫桥夜泊》

发布时间:2022-11-25 09:09:52作者:普贤行愿品原文网
重读《枫桥夜泊》 重读《枫桥夜泊》

  徐有富

  有许多千古名篇常读常新,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这么一首诗。最近在2010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副刊《后海》中,读到一篇《苏州三趣》,作者唐先田先生对该诗作了重新解读,确实很有趣。不过文中也偶有疏忽之处,譬如将张继说成是一个“愁绪难解的落榜之人”。事实上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对于此点向无异议。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这是此诗写作的社会背景,似不能疏忽。写“愁”是这首诗的主题,正因为诗中的“愁”里交织著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所以使这首诗成了写愁的代表作。

  唐先生还在文中说:“我恍然大悟,所谓‘江枫’者,江桥、枫桥之谓也。”这种观点确实比较新颖,但是这个新颖的观点似难以成立,因为它取消了“江枫”也就是那“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江边枫树作为深秋标志的意象。而这一意象早在战国时代宋玉的《招魂》中就已经出现了,该篇结尾写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几句诗所描写的意境与当时张继所见之景和所怀之情非常吻合,所以也不能排斥张继化用了宋玉这几句诗的意境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江枫”作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江边枫树,也是张继亲眼所见之实景,如与张继同时的诗人刘长卿《登吴古城歌》说:“天寒日暮江枫落,叶去辞风水自波。”其《秋杪江亭有作》说:“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既然刘长卿能在苏州地区看到江边枫树,张继当然也能看到。所以我们不能似是而非地将“江枫”解释成江桥与枫桥,而放弃如此丰富的诗意。再说题为《枫桥夜泊》,分析时却涉及江桥与枫桥,也违背题意呀。即使地方志中提到过江桥,诗的题目换成《晚泊》等其他名称,江桥也很难与枫桥相提并论,如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七《桥梁》说:“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旁,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所以“江枫”是不能解释成江桥与枫桥的,因为这样做取消了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感情色彩与文化内涵。

  此外,本文还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乌”字,有的解释成乌鸦,有的笼统地称为“乌鹊”,有的认为无需解释而未作解释。其实这首诗中的“乌”指乌臼鸟,其特点是黎明即啼,如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说:“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将乌臼鸟与报晓的公鸡相提并论,就反映了乌臼鸟黎明即啼的特点。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同时告诉我们诗人五更天仍然处于失眠状态,所以乌臼鸟一叫他就听到了。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第二句写夜泊枫桥或者说晚泊枫桥的目的是为了睡觉,但是由于愁没有睡着,所以看到了“江枫”与“渔火”等令人分外忧愁的自然景色。

“江枫”如前所说,是令人悲伤的意象,而“渔火”一方面反衬了夜色之深沉与黑暗,一方面也会使诗人想到捕鱼人一家在船上团聚,而自己却孤身一人在船上漂泊。三、四两句写诗人一直到半夜三更都没有睡着,以至于能清晰地听到夜半钟声,而夜半钟声也反衬了夜半的宁静。

  总之,此诗写诗人夜泊枫桥时愁得整夜都没有睡着觉。作者还成功地运用视觉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将自己的愁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将所见、所闻、所感糅合在一起,如通过“乌啼”引出“月落”与“霜满天”;通过“钟声”使作者想到已经“夜半”,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在船上“独在异乡为异客”,于是没有归宿的感觉也就油然而生。此外,该诗采用倒叙手法也为诗歌的韵味增色不少,作者将黎明时所见所闻置于开头,首先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而将“夜半钟声”置于最后,又让人觉得余音不绝,回味无穷。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1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贤行愿品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

  • 普贤行愿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原文网